close

藥用蘆薈主要品種及無公害栽培技術


蘆薈是具藥用食用觀賞價值的一類重要植物。本文介紹了適於作藥用栽培的蘆薈品種,描述了它們的生物學特性和藥用價值,並對蘆薈的無公害栽培技術包括環境條件、繁殖方式、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等進行了敍述和探討。


  蘆薈是百合科蘆薈屬Aloe L.)多年生常綠肉質植物。蘆薈具有很大的藥用價值。據考證,最早把蘆薈用於醫治人類疾病的是5 000年前的古埃及人。德國籍的古埃及學者耶比魯斯在古埃及金字塔的木乃伊棺,發現的紙莎草古書中就記載著蘆薈的藥效,這是人類發現的最早的有關蘆薈記載的文字。隋末唐初中國始有蘆薈的文字記載。據《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書記載,中國古代的醫藥學家們把蘆薈當作一種可“明目鎮心”的清熱寒藥來用。現代醫學證明蘆薈對糖尿病、胃腸病、氣管炎、消化系統出血、高血壓、心腦血管病、肝病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療、保健作用,另外對潰瘍病尤其是口腔潰瘍的治療,對燒傷、燙傷、毒蟲咬傷的治療,效果亦佳[1]。本文對一些具有藥用價值的品種進行了介紹,並簡要敍述了無公害栽培技術,以期為蘆薈品種的合理利用和安全、優質生產提供一定的參考。


  1 具有藥用價值的品種  全世界有野生蘆薈約300多種另外,還有變種和雜交種約200種。品種不同,其藥效成分和含量也不同。眾多種類的蘆薈中,可供藥用的約有10餘種,可食用的有6,其餘用於觀賞[23]。


  1.1 開普蘆薈(Aloe fero Mil1 又稱青蘆薈、好望角蘆薈、非洲蘆薈,原產南非。株形很大,葉色深綠葉緣有紅褐色角質齒,30~50葉簇生於莖頂莖粗而長,株高 3 m~ 6 m。初春在葉腋中抽出總狀花序,花色橙黃色,結蒴果,靠種子繁殖。在《希臘本草》、《德國藥典》等書中記載的藥用蘆薈就是開普蘆薈,因此又叫藥典蘆薈。從葉子的切口中收集滴落的汁液,起初為黃色,以後變成褐色,經日乾燥後成塊,粉碎後就是藥典中記載的“蘆薈末”。割葉片時,有豐富的深黃色汁液,收集此液,蒸發濃縮,冷卻凝固,即得“肝色蘆薈”幹膠。將汁液用狂火煮沸濃縮,冷卻凝固,可得“光亮蘆薈”幹膠。富含蘆薈大黃素和β拟蘆薈甙。該品種主要用於生產蘆薈幹膠


  1.2 樹蘆薈(Aloe arboresens Mil1 又稱日本蘆薈、木劍式蘆薈、木立蘆薈,在我國民間稱為龍角蘆薈。原產南非,主要產於日本。葉片灰綠色細長,葉肉厚實,背部突出,兩邊呈鋸齒狀,主幹莖部不斷長出側枝,可用作插枝繁殖,冬天抽穗開花,花像紡錘形,紅色。含較多的蘆薈大黃素,備受人們喜愛,已形成商業化生產,適合於加工成乾粉,保健品,鮮葉可食用和藥用。


  1.3 庫拉索蘆薈(Aloe barbadensis Mil1 俗稱美國蘆薈。又名巴巴多斯蘆薈、翠葉蘆薈、沙漠蘆薈、真蘆薈等。原產中美洲的巴巴多斯島和庫拉索島。莖短,葉呈螺旋狀或輪生排列,披針狀,葉長 30 cm~ 70 cm,先端漸尖,基部寬 4 cm~ 15 cm,邊緣有小齒葉灰綠色或藍綠色,上有白色斑點,隨葉片生長白色斑點逐漸消失。花黃色但不結籽,靠側枝分枝繁殖。是目前利用最廣泛的品種。含有豐富的凝膠,可加工成乾粉、凝膠,鮮葉可直接食用、美容、藥用。美洲大量栽培,中國也有栽培。


  1.4 元江蘆薈Aloe yuanjiangensis Xiong Zheng sp.nov. 別名亞哈菲、逼火丹、碧合草、火煉丹等。在我國雲南幹熱河谷、廣東雷州半島、海南、廣西、臺灣以及緬甸、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分佈。鬚根發達,具粗壯根狀莖,長者可達 1 m多。株型較鬆散,高 1 m以上。葉簇生於基部,直立,葉在苗期呈螺旋狀排列或輪生排列兩種,到成株期呈螺旋狀排列。葉肥厚汁多,狹披針形,皮壁較薄,葉片在生長過程中出現不規則的扭曲,兩面平滑,先端漸尖。葉呈淺綠色,上有白色斑點,隨葉片生長白色斑點逐漸消失。葉緣上鈍硬齒。被認為是早先引入的庫拉索蘆薈變種。


  1.5 中華蘆薈Aloe vera L.Var chinesis (Haw.)aberg 又名斑紋蘆薈、中國蘆薈、象鼻草、羅緯草、油蔥等。主要生長在雲南紅河流域,是庫拉索蘆薈的變異品種,其形態酷似庫拉索蘆薈,但葉尖更尖,葉色呈淺綠色,有明顯的白色斑紋,花粉紅色或黃色,繁殖力強,靠分枝繁殖。鮮葉含豐富的水和凝膠,主要用於美容、食用、藥用,可加工成飲料等。


  1.6 皂質蘆薈Aloe saponaria 又稱皂角蘆薈,幾乎無莖,葉子表面具有斑紋,葉簇生基部,呈螺旋狀排列,葉有半直立和平行狀兩種類型。葉肥厚,狹披扁平,有美麗的白色斑點斑紋,葉長 20 cm~ 70 cm,寬 3 cm~ 10 cm,葉先端漸尖,葉緣有刺狀小齒皂質蘆薈由於其葉片上美麗的斑紋,最具觀賞價值。葉片中幾乎不含蘆薈大黃素。藥效平穩,對外傷、皮膚病、美容效果好,對潰瘍病治療效果明顯。


 


  2 栽培技術


  2.1 蘆薈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蘆薈喜暖、喜光、不耐寒、耐乾旱、忌積水。要求通風良好,防止氣溫過高、濕度過大。地勢宜高不宜低,以利排水。土壤以沙質壤土為佳,以保證良好的透性和保水力,過粘的土壤植株矮小,分蘖少[2]。當氣溫高於 38 或低於 5 時停止生長, 0 即發生凍害。此外,為保證蘆薈產品的衛生安全性,生產基地的選擇應遠離有污染的工礦企業和交通幹道。


  2.2 栽培方式露地栽培 在我國海南、廣東、廣西3()和福建、雲南及四川部分地區可進行露地栽培。要注意防止栽培地積水,引起蘆薈爛根死亡和斑病問題。塑膠大棚栽培我國亞熱帶偏北的長江流域,福建西北部地區等用塑膠大棚技術可以保證蘆薈安全過冬,同時還可避免梅雨季節和夏季高溫曝曬等不良氣候的影響。溫室栽培: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等溫帶地區應以溫室栽培,在嚴冬時有加溫條件,可確保蘆薈安全過冬。家庭盆栽:不僅可美化居室,而且可隨時採摘新鮮的蘆薈葉片供家庭保健使用。


  2.3 繁殖方法和種植時間 多數品種採用無性繁殖方式[4]。分株:從植株周圍的地下莖會長出許多嫩芽,一株 2 a生的蘆薈,在1年內能分蘖10~15個,當分蘖長到4片∼5片小葉和3條∼5條小根時,可從母株上分離,定植於大田。蘆薈產生分芽主要在春夏秋3季,最佳的分蘖期是4月∼6月。插:蘆薈長高後,可從莖的頂部 10 cm~ 12 c m處切斷,或從葉腋處切取長 10 cm~ 15 c m的幼芽,再將其倒掛在蔭涼1周,使切口收縮乾燥,然後扡入搭蓋蔭棚的苗床中,插後約20 d生根。扡插苗生根3條∼5條時,就可移栽大田。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為最佳移栽時期,尤以春分至清明期間定植為好,不但容易成活,而且可以延長營養生長期,有利於提高葉片產量。 2.4 定植及田間管理 園地種植前要求翻耕深度為 15 cm~ 20 cm,結合整地每公頃施腐熟有機肥30 t~37.5 t、氮磷鉀合肥 20 kg~ 30 kg畦長 15 m~ 20 m、寬 100 cm畦高 15 cm~ 20 cm、畦間距 40 cm一般每畦2,株行距為 40 cm× 50 cm栽時不宜太深,以覆蓋底下葉片基部為適栽苗後要將苗4周的鬆土按實,然後澆水,並及時遮蔭。蘆薈的全年管理分為3個階段。4~5月蘆薈生長旺盛,需要肥水量大,結合澆水進行1~2次追肥;7~8月要注意通風遮蔭和澆水,有條件的可用遮陽網覆蓋,以保證蘆薈休眠;12~2月不再澆水,加強中耕、保墒、保溫的管理。


 


  3 病蟲害防治


  蘆薈葉表皮具有角質層,很少受害蟲危害。病害主要有蘆薈炭疽病、褐斑病和軟腐。一般發病率為10%~15%重者可達20%~30%5]。


  3.1 選用抗病品種 栽培中儘量選用抗病性較強的品種。一般皂質蘆薈最為抗病,其次是庫拉索蘆薈。


  3.2 加強栽培管理 溫室大棚特別注意保持蘆薈生長所需的適宜溫度( 15 ~ 35 )及濕度(75%~85%)。若冬季室內溫度低於 8 時應採取增溫措施並注意通風換氣。在高溫炎熱光照的夏季應適當遮蔭,可選50%的遮陽網。春夏灌水要勤且量大,秋季逐漸減少次數和用量,每次都要灌透,避免從上部淋澆雨後應特別注意防止雨水倒灌,以免導致炭疽病和褐斑病的發生或流行。肥料管理也要隨季節更替而改變,春秋是蘆薈生長旺季,施肥量偏多而勤,夏季量小次數少;冬季則更少。


  3.3 化學防治 目前常用的預防藥劑主要有70%森鋅可濕性粉劑、16.7%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 5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喹枯靈、施寶克等。可在發病前每隔1周左右噴1次,連續3~5次後即可達到明顯的預防效果,上述藥劑對早期的炭疽病和褐斑病還有治療作用。對蘆薈軟腐病還可在發病初期向植株基部噴灑11100的波爾多液或4 000倍農用鏈黴索,連續2~3次,每次間隔7 d左右。總之,為了在蘆薈整個生長過程中應採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策略,通過利用抗病品種和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注意在早期消滅病原物及控制它們的繁殖和擴散,同時嚴禁從發病區調運種苗,以確保安全生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比柏創意研究所 的頭像
    比柏創意研究所

    ~比柏創意設計研究所~

    比柏創意研究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