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足浴治療老年人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的護理要點
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是老年性動脈退行性非炎性疾病,主要是由於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和血液流動產生的應力作用因素,使血管內皮功能障礙或受損,而易在周圍動脈發生粥樣斑塊,逐漸使血管內膜增厚、管腔狹窄和血液迴圈障礙,可引起患肢疼痛、麻木、感覺異常、間歇跛行等症狀[1,2]。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變及社會的老齡化發展,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率日漸增加,特別是在老年人當中,速度加快,防治工作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我院2004年7月∼2007年6月研究運用中藥足浴配合按摩、熱療、磁療治療90例60歲以上老年人下肢動脈粥樣硬化,取得顯著成效。在研究治療過程中獲得了一些護理心得,現報告如下。
1 治療 原理中藥足浴是用中藥煎煮取汁泡腳的一種傳統的外治方法。《黃帝內經》記載:“陰脈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謂經脈之行;三經皆起於足,即是三陰經之起點,三陽經之終點,經絡穴位起著溝通表裏內外,調節十二經氣陰陽的作用[3]。”動脈粥樣病變,斑塊形成,在中醫學方面來講屬於“瘀證”、“痰證”、 “脈痹”等證候,屬痰瘀血阻、氣虛血瘀、瘀阻脈絡[4]。中藥足浴不僅能起到清潔衛生、清除汗漬的作用,更主要的是中藥能通過皮膚、穴位和經絡途徑吸收,傳達治療目的,並通過按摩、藥力、熱力,外加磁力,刺激足部穴位,以擴張下肢血管,解除血管痙攣,降低外周阻力,改善血液迴圈,達到改善和延緩了老年人下肢動脈粥樣病變的發生、發展,緩解疼痛、麻木、間歇跛行等症狀,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質[5,6]。
2 治療方法
將選擇的病例隨機分為三組,A組為西藥+中藥足浴治療組,B組為中藥足浴治療組和C組為西藥治療組。其中A、B組60例用了中藥足浴治療。方藥為大黃 30 g,延胡索 30 g,香附 30 g,雞血藤 30 g,伸筋草 30 g,虎杖 30 g,透骨草 20 g,川桂枝 12 g,艾葉 20 g,蒲公英 20 g,紅花 30 g,當歸 20 g,附子 20 g,小茴香 20 g,吳茱萸 20 g加減。具有溫經通脈、活絡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取方藥煎煮取汁3 000 ml,放入有自動加熱保溫並帶有磁場、震動、衝浪的足浴盆中。水溫保持在 35 ℃∼ 45 ℃,以患者無不適為度;水位以浸泡足踝為度。先熏10 min,並配合足部穴位按摩,然後把足放入藥液中足浴30 min,至全身微汗為佳,治療時間是睡前,每天1次,20天為一療程。
3 治療效果
通過三組的治療比較,證明中藥足浴可以加速下肢血液迴圈,改善疼痛、麻木、感覺異常、間歇跛行等症狀,擴張下肢血管內徑,改善血管重塑,降低血脂,能有效地防治老年人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質。4 護理要點
足浴前,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和足浴詳細介紹。老年人性格易生疑慮,對足浴的療效以及安全度產生懷疑,有不配合或抵抗情緒。操作醫護人員在足浴前要仔細瞭解患者病情,向患者詳細介紹足浴的功效、方法和安全情況以及外用中藥的無毒副作用,取得患者配合。足浴前督促患者排空大小便,做好足浴準備。足浴時,環境宜安靜舒適,溫濕度適宜,避風,最好配有柔美音樂,讓患者精神放鬆,心情舒暢。老年患者皮膚感覺遲緩,水溫太冷易引起患者感冒,太熱會燙傷皮膚,要試好水溫合適方可把足放入水中,溫度因人而異,患者感到舒適為宜。冬天足浴時注意膝蓋和上身的保暖,足浴完畢及時擦幹雙腳,注意足部保暖。老年人皮膚乾燥,足浴後擦上凡士林等潤膚膏保護皮膚。老年人足浴時一定要有醫護人員陪同,仔細觀察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如發現患者有不適,立即停止足浴,醫生根據病情適當處理。足浴最好在睡前進行,足浴後扶送患者上床休息。
5 注意事項 血壓過高或血壓不穩定的患者不宜馬上足浴;足部皮膚有麻疹、皰疹、水痘、潰爛及皮膚外傷破損者不宜足浴;身體非常虛弱者不宜足浴;醫生要根據患者的病情選擇足浴方藥,注意不要使用疾病的禁忌藥物,以防發生意外;足浴可以增強胃腸蠕動,空腹或飯後不宜立即足浴。在足浴治療1 358人次過程中,由於細心、耐心的護理,無一例意外發生,其中有3人次出現不適,因醫護人員觀察和處理及時,未出現任何不良後果,患者滿意度達到100%。
留言列表